第168章 扩军计划_我父刘玄德
笔词小说网 > 我父刘玄德 > 第168章 扩军计划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68章 扩军计划

  别的姑且不提,至少这三个地方的武力得靠徐州保障。

  刘备思前想后,鲁国,任城和沛国北部六县,这三个地区,每个地区最少要放置一个军,即四千人,如此遥相呼应,才能保证地方稳定。

  如果遭遇大规模进攻,比如兖州的曹操,那刘备必须还要在郯城保持一支三万五千人以上的军团,随时能走水路,快速支援前线。

  这样一来,再加上琅琊的陈登,光是整个徐州北方就最少需要五万两千人的部队。

  其中陆军五万人,水军一至两千人。

  同时,下邳国也需要四千到六千人,以防御沛国右扇区域以及九江东城方向的防御任务。

  最后,广陵最少必须配置一万人以上的军团,其中陆军八千至一万,水军两千。

  这样一来,徐州最少也需要六万六千人的军队规模,如果想要宽裕一些,那七八万人才够使用。

  听完刘备的话后,刘封不禁苦笑起来。

  他这次回来,可是希望刘备能够增兵广陵的。

  以目前扬州的局势来看,广陵最少需要增兵至两万人,其中最好能有两千到四千水军。

  否则,即便联合刘繇,也很可能不足以快速有效的干预江东。

  如果把江东打成了烂地,那只会成为徐州的负担,而不是后援基地。

  “父亲,我徐州现在总兵力为四万七千人。其中父亲亲卫军,二叔、三叔、子龙叔叔、国让叔叔,陈太守、臧国相皆是四千人的一军,此处便是两万八千人。除此以外,还有徐盛部两千人,太史老师一千人,子经叔叔一千人,周泰蒋钦一千人。再加上东海郡兵五千人,下邳郡兵六千千人,琅琊三郡郡兵三千人,总共四万七千人。”

  “野战主力不但不能缩编,还需要继续扩充。”

  刘封掐着手指头算:“父亲打算让国让叔叔带领所部前往鲁国,担任鲁国都尉,如此一来,鲁国郡兵可以尽数裁撤,有生计的可各自归家,没有生计的可送来徐州,统一安排屯田。如此一来,以鲁国的产出,足以供养国让叔叔的一军士卒。”

  “任城国虽然遭遇兵祸,损失不小,但元气仍在。臧国相所部,也可在当地就食,不足之处,可让鲁国和沛国为其补足,同时也需要在任城、亢父二地囤积足够的粮食,以防备敌方围城,同时也可做我徐州军前出时所依托的据点。”

  “同样,父亲若是再派一军进驻沛国北部,则依旧可裁撤当地郡兵,以我徐州军取而代之,如此一来,至少口粮可省下来了。”

  刘封的账算的非常精明,乱世养兵,最大的开销其实反而是粮食。

  你不发军饷,东汉的士卒们早就习惯了,只要你允许他们战后抢劫,屠城就行。可是你如果供应不了粮食,那这些士卒再能忍也要造你反了。

  虽然刘备魅力过人,历史上被吕布偷袭暗算,袁术打击,逃跑到海西的时候,宁可士卒相食也没有吃百姓,或是造刘备的反,但刘封是绝不希望走到那种地步的。

  如此一来,一万两千人的粮食就转移出去了,徐州就有了粮食缺口,最少可以立刻扩军一万两千人。

  “不过父亲,我并不建议您让二叔去沛国给陈公当都尉。”

  聊到话题上,刘封便开口劝说道:“二叔性格刚强,凌上而恤下,陈公乃是我们在徐州的重要支持力量,陈太守又是父亲的心腹。若是二叔和陈公闹出了不快,父亲将会左右为难啊。”

  听到这里,刘备瞳孔微微一缩,显然是听进去了。

  片刻之后,刘备开口问道:“那以你之见,派谁去为好?”

  刘封嘿嘿一笑,避而不答道:“孩儿自然是以父亲的建议马首是瞻,只是二叔确实不太适合,故而为父亲查遗补缺。”

  “你啊!”

  刘备没好气的瞪了刘封一眼,鄙夷道:“才两个月不见,你就学会在为父面前藏拙了?为父还就是要听听你的建议,伱说是不说?”

  刘封无奈,只能考虑起来。

  想了好一会儿,他开口道:“子经叔叔的功劳也已不少了,之前曾入开阳劝降臧太守,后来又逼降莒县,这两个月里,又辅佐孩儿拿下了广陵,击退了袁术军的反扑。可提升子经叔叔为沛国都尉,扩本部为四千人,驻扎沛国,辅佐陈公。”

  “子经吗?”

  刘备想着这半年里,确实给了牵招不少机会刷取战功,为的就是能够提拔对方。

  现在看来,也确实可行。

  毕竟都尉可远没有臧霸的国相来的显眼。

  于是刘备当即决定:“好,那就让子经去。”

  三个藩属郡国,省出来一万两千人,再加上广陵六千郡国兵的空额,如此徐州已经有了可以扩编两万人的口粮。

  广陵六千郡国兵,绝对是低了算了。

  广陵至今没有经历过战火,笮融南下时候,虽然杀了赵昱,洗劫了当地,但并没有搞屠杀。而曹操两次征伐徐州,把彭城屠成了白地,先后烧杀掳掠了二十多个县,唯独广陵幸免于难。

  广陵郡原有11县,面积冠绝徐州,是徐州最大的一个郡国,可人口却是徐州垫底的存在,仅有四十一万人。

  但现在却不同了,整个徐州的人口已经下降到了一百六七十万,广陵郡依旧还有近四十万的人口,反而大大拉近了和其他郡国的距离。

  以广陵郡的底蕴,足够养活两万人的军队。

  听到刘封的话,刘备眼睛登时瞪大,显然被这个好消息给惊到了。

  他忍不住追问道:“广陵郡如何能养如此之多的兵卒?”

  刘封立刻给刘备算了一笔账:“之前广陵,琅琊不在父亲手中,父亲仅靠残破的东海和下邳,就养活了四万余人的兵马,东海和下邳两国,眼下人口总数也不过八九几十万。广陵一郡有四十万人,又不曾遭受过战火,如何养不得两万人马?”

  “更何况两个多月前,虽然我们动兵南下,却并没有影响广陵的夏收和秋播,府库中存有数十万石粮食,足以养兵两万。”

  刘备顿时大喜,这样一来,徐州至少可扩编三万两千人,已经可以达到最低标准了。

  刘封倒是有些犹豫,他和刘备想的不一样,他其实是想省下一部分资源,继续扩大屯田规模的。

  今年的夏收已经结束了,很快就要开始秋收,相信至少可以收获六七十万石。

  如果能够扩大屯田的规模,你将来的收益就会越高,扩大的越早,性价比越高。

  目前这一点还看不出来,因为现在乱世才刚刚开启,各地的人口还有不少。

  再过五年,到了官渡之战之后,中原大片大片的荒地,曹操空有土地而没有人耕种,那时候才知道人口的珍贵。

  如果徐州能够趁着现在中原战乱,多收留灾民,恢复徐州的人口,乃至于移民江东,发展扬州。

  这可是真的能奠定日后王霸之基的举措。

  看见刘封脸上的犹疑之色,刘备心中咯噔一下,莫非还有什么难处是封儿没有说的?

  “封儿,若是有为难之事,可尽述之。”

  刘封将心中所想托盘而出。

  刘备除了刚刚听到刘封想要收拢流民,供应他们屯田的时候,微微挑眉,随后始终保持沉默。

  直到刘封说完之后,刘备才目含欣慰、赞赏、骄傲的说道:“封儿你能心系百姓,为父很是高兴。”

  “圣人云,得民心者得天下。”“得天子心者得诸侯。”

  “得诸侯心者得大夫。”

  “得大夫心者,也只能得士者。”

  刘备叙说起自己的经历:“为父起家时,兵不过百,将只两员,可为父每到一地,总是尽心尽力,想着能为百姓做些什么。”

  “为父那时所想,不过是怜惜民众苦难,却不曾想到过民心。”

  “直到孔文举夸赞为父,行事之风,已暗中契合圣人教导,为父才有些恍然圣人之言是何道理。”

  “如今,我儿不过刚过冲龄,行事之风竟已暗合圣人之道,为父高兴还来不及,又怎会责怪于你。”

  刘备高兴的抚摸着刘封的额头,感叹道:“你有如此雄心,为父当助你行善。”

  “既如此,为父可精兵简政,东海郡兵可尽数整编裁撤,留下两千精锐足以。下邳国郡兵也可裁撤一半,保留三千人。如此一来,可节省出五千人口粮。况且子仲日前和我提过,去年因有兵祸,收成不好,今年夏、秋的收成,最少能比去年多个一二成。”

  刘备掐着指头算道:“如此一来,最少可以挤出足够两万人所用的口粮,女人,老人,孩子吃食少些,怎么都能再安排个六七千户民屯。”

  这年岁,正常男性一个月需要两石粮食,女性老人少些,但也要一石半,孩子一石。

  不过这个数字,是农忙时的口粮,等到农闲时,口粮便可以大幅度削减,只需要一半,甚至三分之一口粮,就能撑过去。

  此时,郯城外还剩下数万流民,如此一来,几乎可以一扫而空。

  这对于刘备的执政名声也是一个极好的政绩。

  不过如此一来,刘备明年的军事行动就要非常慎重了。

  除开广陵不算,北方的徐州军哪怕依托水路补给,郯城的粮食也只够进行一到两次的防御作战。

  而广陵的粮食也的确不能动,这是干预江东的必备物资,要是动用了,那除非刘繇能提供徐州军的粮食补给,否则刘封就只能看着扬州风云变化,而无力干预了。

  “那就暂定七千户吧。”

  刘备仔细思考了之后,做出决定:“咬咬牙,挺过今年,明年有了这一万多户的民屯,日子可就要松快多了。”

  刘封算了算,再增加七千户民屯这个数字,确实差不多是力所能及的范围内。

  于是刘封也表示了同意。

  随后,他想到了个事情:“父亲,屯田民户最好还是安排在襄贲三县,充实这里的人口,而且离开郯城也近,也方便您随时检查。”

  刘备欣然同意,三个县现在总共才五千户,这数字可真太少了。

  在灵帝时,东海国总共有十三个县邑,十四万八千七百八十四户。

  平均下来,一个县能有一万多户。

  虽然有些县邑人口多,有些县人口少,可再少,也总有几千户居民的。襄贲、兰陵、承县都是地处平原,依湖靠河,土地肥沃,就算放上三四万户也是能消化得了,而且还能遮蔽郯城西面,自然没有必要再另外找地方民屯。

  “父亲,我此次带回来两位贤才,一人名为步骘步子山,一人名为卫旌卫子旗,二人都有理政之能,可试用之。”

  刘封举荐道:“尤其是步骘步子山,此人性格宽雅深沉,能够折节降志,屈己辱身,却又坚守底线。识大局,知进退,更兼文武双全,日后可当重任。”

  随后,刘封将步骘和卫旌拜访焦矫的事情托盘而出。

  刘备听完之后,点头赞同道:“如此来看,这步子山确实不同一般,能屈身守份,却又不自轻,可为大丈夫也。只是这卫旌性格着实不行,拜会焦矫乃是为求自保,既为此拜访,如何忍受不了半点折辱?若是当面翻脸,岂不是背道而驰?”

  “况且步骘所为,乃是正理,可他却迁怒挚友,何其谬也。”

  刘备下了决断:“卫旌此人,心性不正,性格轻浮,有求于人却又自恃傲骨,封儿日后须当注意,切不可重用其。”

  刘封本就如此打算,自然立刻应诺。

  父子俩于是定下,让卫旌去承县当主簿,而让步骘去给鲁肃当副手,同时修书一封给鲁肃,让其多给步骘机会,锻炼一下对方。

  随后,刘备和刘封又言归正传,定下扩军名额。

  陈登、田豫、臧霸、牵招,各四千人满编,驻扎要地,自不必提。

  郯城的中军,包括刘备的亲卫军,关羽、张飞两个军,许耽、章诳手里的两三千人,最后就是东海郡国兵五千人。

  东海郡兵削减到两千人,许耽、章诳手里的两三千丹阳兵,正好趁着这次扩军一并消化掉,章诳若是愿意,可继续带兵,许耽则调到州府安置。

  此时,刘备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去动许耽,料想许耽也不敢有半分反抗。

  可这么一来,刘备的亲卫,关羽、张飞三军,仅有一万两千人,要是扩军,夏侯博可以单独统领一军,其他就没什么合适人选了。

  刘备反倒是问起来刘封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推荐。

  客观的说,刘封这里倒是人选多的很,太史慈、徐盛,董袭,甘宁,周泰,蒋钦,潘璋,都是虎将。

  只是这些人都是初来徐州,没有功勋。

  也只有太史慈和徐盛、潘璋三人可以提拔成一军之主,其实潘璋还是要差点资历和功劳的。其他人能独领一部千人,就已经是厚恩了。

  况且刘封也有自己的小心思,现在若是举荐给了刘备,很可能就成刘备的部将了。这些人可是自己费尽心机招揽而来的,刘备也默认安排给自己了,这时候若是举荐出去,那肯定得还给刘备了。

  好在刘封很快就想到了个办法。

  “父亲,既如此,何不增加一军之兵力。”

  刘封斟酌道:“其实在儿子看来,臧太守、国让叔叔所在的鲁国和任城在地理上深入兖州腹地,虽有水道相连,可距离着实不近。”

  “以臧太守的任城国为例,就有任城县和亢父县两个要地,缺一不可。四千兵马,着实有些捉襟见肘。既如此,不如扩大一军人数,由两校四千人增加至三校六千人。”

  “如此一来,鲁、沛、任城三国就有一万八千人,轻易不再需要郯城靡师动众前往支援。而一旦决战,父亲再从郯城领两万余中军驰援三国,可谓以逸待劳。”

  这时,刘备突然开口问道:“两万余中军?”

  刘封点点头:“父亲中军,加上二叔、三叔,以及夏侯将军,郯城正可扩编四军十二校两万四千精锐。”

  “如此一来,加上琅琊陈太守的一军四千人,琅琊郡兵三千人,东海郡兵两千人,下邳郡兵三千人。徐州北方总兵力为五万四千人,除掉由新郡负担的一万两千兵力外,徐州总兵力不但没有增加,还反而从四万七千人下降了到了四万两千人,减少了整整五千人。”

  刘备仔细想了想,还的确是这么回事,而且正好符合刚才自己的要求,恰恰是削减了两千下邳国郡兵和三千东海国郡兵的人数。

  “好,北方诸郡军事就如此定了。”

  刘备很是满意,当即拍板决定:“我就拿这个方案去和你二叔、三叔他们商量了。只要他们没有异议,就如此行事吧。”

  说到这里,刘备想到了广陵的情况,问道:“那你广陵打算如何扩编。”

  刘封心里早有预案,说出了自己的想法:“子龙叔叔暂时不动,依旧保持一军的规模,太史老师和文向都可扩编为一军,潘璋可扩编为一校,广陵豪强李章也可统兵一校,周泰、蒋钦、董袭、甘宁四人,各扩军一部一千人,如此,正好两万人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cics.org。笔词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bcics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