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5章 郭嘉献策_我父刘玄德
笔词小说网 > 我父刘玄德 > 第185章 郭嘉献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85章 郭嘉献策

  次日,刘备以陈群为使,前往迎宾馆征辟郭嘉为从事。

  郭嘉欣然接受,前往州府谢恩。

  双方走过流程之后,刘备带着一些期待的询问道:“奉孝乃当世智者,可有言以教我?还望奉孝放心直言,备闻过则喜。若奉孝言之有物,备定当从君之言。”

  刘备的态度让郭嘉心情激动,早在来之前,他就打算进言刘备了。

  这既是报答刘备看重之情,也是对刘备的一次试探。

  于是,郭嘉开口道:“蒙明公恩重,嘉敢不从命?”

  略微沉吟了一下,郭嘉开口道:“嘉闻天下强弱,智者胜。昔项羽百万之众,号令天下诸侯,却为汉祖所灭,何因也?唯智胜。今天下板荡,群雄并起,草莽龙蛇,小则据县,大则连郡。值此乱世之际,以嘉观之,明公当有三件要事,须从速改之,否则,久定成患。”

  刘备、刘封闻言,顿时精神一振。

  郭嘉的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之感,但因为刘封的铺垫,刘备并未心生不满,而是打算认真倾听。

  刘备甚至还表态道:“请君放心直言,备洗耳恭听。”

  刘备父子的态度,让郭嘉兴奋了起来,但头脑依旧保持冷静的开口说道:“其一,季汉以来,繁礼多仪,铺张浪费成性,更有攀比之风。使得郡县官吏不思治理百姓,反而用心钻营,此弊端之一也。徐州乃明公继承于陶恭祖,陶公昔日便以奢靡闻名,徐州上下,皆有效仿之心。若明公不趁早整顿,迟早文恬武嬉,到那时,自保徐州都恐不及,更遑论进取中原?”

  刘备面色沉静,没有说话,刘封倒是微微点头。

  徐州在陶谦在时,确实铺张成性,陶谦手底下的几个亲近重臣,哪一个不忙着贪污受贿,置办产业?

  曹宏在徐州不过数年,已经积累下了数百万的财产,而笮融则更为夸张,居然直接卷了陶谦上亿的钱粮跑去扬州了。

  曹豹、许耽稍微好些,可也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,本质还是一路人。

 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,陶谦以及他周围的亲信都是这样的,整个徐州官场风气如何能好的起来。

  之前徐璆行县就发现了许多问题,可见一斑。

  郭嘉继续说道:“其二则是用人,明公求贤若渴,礼贤下士,声名早已远播。嘉在河北,也屡有所闻。嘉初来,不知明公用人之道,暂以袁本初之用人所失以谏明公。用人之道,首在于用,次在于求。若不能知人善用,所求之人愈多,则其内裂愈甚。袁绍麾下,河北之人与河南之人相争,冀州之人与幽并之人相争,袁谭之人与袁尚之人相争,蝇头苟利之人与胸怀天下之人相争。”

  “如此争权夺利,皆因袁本初求人而不能用人,莫说各尽所长,人尽其才了,恐其连各按其事都做不到。长此以往,焉能不败?”

  郭嘉面色诚恳,语出赤诚:“嘉望明公能以本初之患引以为戒,首重用人,不求人尽其用,只需各守其职即可。”

  刘封闻言,心中很是震惊。

  郭嘉这番话可谓是飞龙骑脸了,而且还有拿袁绍的问题来提醒刘备的意思。

  他忍不住去看刘备,担心自己老爹会勃然大怒。

  却看见自己父亲依旧面沉如水,不动声色,既没有被郭嘉的谏言所激怒,也没有赞同对方的意思。

  郭嘉见刘备依旧不出声,便继续说道:“其三,季汉以来,天下律法日益宽纵,豪强劣士无所顾忌,各地官吏徇私枉法,甚至互相勾结。陶公在时,为得地方豪强效力,更是纵容不法之行。明公若要匡扶汉室,平定天下,法不可废,吏不可不治。嘉恳请明公严明律法,整顿官吏,使豪强受约束,使百姓得安宁。”

  面对冲着自己大礼参拜的郭嘉,刘备终于动了。

  只见他起身快步走到郭嘉身边,将对方搀扶了起来,随后在对方惊讶中,大礼拜谢道:“先生以金玉良言教我,备为天下百姓以谢先生。”

  郭嘉如何敢当刘备之谢,赶忙侧身避让。

  可刘备却是恭恭敬敬的拜倒了下去,一丝不苟的叩首道谢。

  “先生之言,并非单纯为备,更乃是为了天下百姓。”

  刘备语挚情长道:“备乃是为天下百姓而谢先生。”

  刘封在旁边看的有些懵逼,诚然,郭嘉所说的问题确实都是徐州目前应该优先解决的问题。

  可郭嘉可不是什么为民请命的主,他之所以规劝刘备解决这些问题,归根到底的出发点是为了能够增强徐州的实力,最终问鼎中原。

  不过现在刘备倒是把郭嘉当成了和自己一样的爱民之士了,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个美妙的阴差阳错了。

  对于郭嘉的意见,刘备的态度就是全盘接受,无有不从。

  其实徐州也已经在开始整顿内部统治体系了,陈登在琅琊,徐璆在东海,以及刘封将来在广陵,都拿下了不少罪大恶极的底层官吏。

  只是碍于手中没有足够多的人才,否则就连能力不足的县级官员也该调整的。

  刘备拉着郭嘉的手说道:“奉孝,备欲拜汝为军机从事,负责一切对外谍报行动。”

  这个职位之前也让荀攸选择,但荀攸没要,选了长史从事。

  既然如此,那郭嘉就是个很合适的人选。

  原来的时空里,郭嘉在曹操那做的也是这方面的事务,为曹操提供最精准的情报。

  随后,刘备亲自设宴款待郭嘉,并为其在州府内安排住处。

  宴后,郭嘉就告别了辛评,前往州府中就职。

  三日之后,刘备在州府中为刘封元服加冠,同时赐字为子升。

  自此,刘封,字子升。

  同时观礼的还有来自各方的使节,就连北方的孔融都派了署吏前来,那人还恰好就是郑玄之子郑益。

  观礼结束之后,各方使节开始离开郯城。

  许劭启程前往陈国,同行的还有被临时叫回来委以重任的步骘。

  步骘被刘备父子委托陪同许劭、滕胄一起前往陈国,商量借粮买粮等事宜。

  程昱返回兖州,辛评返回冀州。

  在送别程昱和辛评的时候,在刘封的建议之下,刘备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。

  对于程昱,是礼貌而客气的送别。

  对于辛评,却是热情而厚重的送别。

  别的不说,光是各种礼物就价值百万钱,其中霜糖、雪盐的价值就占了半数。

  辛评对此大为震惊,连连推辞,却为刘备所拒。

  “仲治,你我一见投缘,只恨不能得你辅佐,这些礼物,不过略表备之心意,只愿日后本初兄能扫荡天下,匡扶汉室,你我可同殿为臣。到时便可长相往来,早晚得闻仲治良言。”

  刘备的一番话,听的辛评很是感动:“评何德何能,竟能得使君如此厚爱。希望使君能保重身体,日后与我主扫平不臣,匡扶汉室,当可有再见之日。”

  程昱在旁冷眼旁观,他丝毫没有因为刘备厚此薄彼而感到不悦。

  相反,程昱还因此高看了刘备一眼。

  若是刘备想要离间他和曹操之间的关系,那才是枉做小人了。

  世人只知道他程昱不受刘岱征辟,却闻曹则喜,形同小人。

  可刘岱也配他程昱辅佐吗?

  他程昱王佐之才,只因出身低微,就不能自择主公了?

  区区一个刘岱征辟他,他就要像条狗一样的感恩戴德?

  明明是他帮了刘岱的忙,可整个兖州却传他不识好歹,更笑他应辟曹操时前后相背。因此,程昱从来不把自己和底层人当成一类。

  刘备随后还嘱咐辛评,车上还有价值两百万钱的礼物,其中一百五十万是为袁绍备下的,剩下的五十万中,三十万是赠与袁谭的,最后还有二十万钱的礼物,是给郭图郭公则的,希望辛评能够代为转交。

  辛评有些惊讶,如果说给袁绍,袁谭送礼,那给郭图送礼则太出乎他意料了。

  其实刘备也没这想法,完全是让刘封撺掇的。

  刘封可是太清楚郭图的能量了,这位郭图郭公则,毫不客气的夸一句河北贾诩绝不为过。

  郭公则一生行事,只贪图个人得失,邀宠袁绍,揣度本初心意,枉顾是非对错。

  这就是一个十足十的小人,比之自私精致利己的贾诩还要恶心太多了。

  贾诩好歹还在不伤到自己的前提下尽量做些好事,比如劝阻李傕、郭汜屠杀百官,顺水推舟的让李傕同意汉献帝东归等等。

  可见贾诩还是有良心的,虽然不多。

  但问题就是,往往这种小人虽不能成事,却能坏事啊。

  因此,刘封力劝刘备交好郭图,将来未必不能以郭图制曹操啊。

  况且郭图本身就看不起曹操,若是能够再添上一把火,哪怕只是让袁绍和曹操关系变得更为僵硬一些,这几十万钱都太值得了。

  要不是怕吓到郭图,刘封都打算送他个五十百万的。

  反正也是霜糖、雪盐为主,刘封还真不差这几十斤的货。

  听见刘备对郭图的一番夸赞,辛评心中却是对郭图升起了些许反感。

  先前郭图对刘备的嘴脸,他可是看的一清二楚,现在再看看刘备对郭图的推崇,几乎把他夸的和自己并列了。

  这让辛评有些不快,甚至产生了想将郭图的真实态度告诉刘备的想法。

  不过这也仅仅只是想法,辛评当然不可能真这么做,相反,他还要代郭图感谢刘备的厚赠。

  送走辛评之后,刘备和刘封回了府邸。

  此时,郯城中只剩下了荆州使者刘先,以及糜竺、荀攸、郭嘉等寥寥几人,其他人自然也各自返回职务所在去了。

  糜竺有意出任彭城相的事情,刘封也和刘备提过了。

  刘备倒是觉得可行,毕竟彭城地方不大,可却都是沃土,若是荒废着实在是太过可惜。更别说彭城地处交通要道,商旅纵横,同时还有大量的铁矿和煤矿等资源了。

  于是,刘备找来糜竺商量了一番,确定了糜竺确实如刘封所说的那样,想要外任彭城相。

  随即,刘备便举荐糜竺出任彭城相。

  这样一来,徐州别驾的位置就空了出来。

  刘备询问起刘封对别驾的想法,刘封却是笑了起来。

  “父亲,你是否忘了张昭、张紘二人?广陵除此二人外,还有秦松,陈端等人,皆是州郡之才,当可一并征辟。”

  听到刘封的话,刘备面色有些不虞。

  实在是张昭太不给面子了,两次征辟,两次拒绝。而那张紘也没好到哪里去,之前派人前往征辟,竟以年老体弱不应。

  刘备显然并没有忘记这些。

  “父亲,张紘乃是本郡茂才,少年时就游历洛京,入太学,师事博士韩宗。灵帝时,甚至受大将军何进、太尉朱儁、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,皆辞不就。”

  刘封笑道:“父亲,您与此三人相比,何人更贵?”

  刘备面露赧色,干咳一声道:“大将军受命辅政,乃我朝惯例,为父如何能比?朱儁乃汝父故官,平黄巾,定内乱,功勋卓著,为世人敬仰。荀爽乃天下名儒,又参与诛董事业,虽功未成而身先死,依旧为天下人敬仰。”

  “为父如何能与此三人相比。”

  刘封宽解道:“父亲,既然这三人的征辟,张紘都能拒绝,那父亲又何必因此而挂怀呢?况且此二人所想,孩儿倒是有几分揣度,若父亲有兴趣,孩儿可与您一说。”

  刘备听闻此言,倒是真来了兴趣:“好,为父就听汝一言。”

  “此二人乃是明哲保身之士,虽无舍身为民为国之能,却也能看清世情,故此隐退江湖,想以此来独善其身。”

  刘封认真分析道:“因此,二张先前拒绝父亲,实是并不看好父亲能长期执掌徐州。故此,眼下应该羞愧的乃是二张,而绝非是父亲您啊。”

  “二张此时都暂居于广陵,张紘于江都,张昭于海西,无非是观时而动,避祸江东。”

  说到这里,刘封笑了起来:“可父亲您看,我们所定之策,乃是先取扬州,稳固淮泗。以二张的眼光自然也能看出这一点。他们的退路都已为我们所取,如何还会心存侥幸?”

  刘备也跟着笑了起来,二张想着情况不对,就逃过江去,可若是扬州也能为自己所得,这二张不就还是跑不出自己的手掌心了吗。

  “只是二张毕竟是有气节的名士,父亲还需以礼相待。”

  刘封解释道:“当初陶公表举张昭为茂才,却为后者坚辞不受,哪怕为此入狱,性命危如累卵也不妥协,可见此人个性之刚强。”

  “张紘虽不如张昭性烈,却也有名士气节。”

  刘封继续劝道:“此二人乃是徐州名士,在徐州至交好友众多。若能得此二人襄助,父亲在徐州的声望当能更高上三分。即便他们当真不愿从我,也可让他们自由离去,切不可忘了曹兖州诛边让之事。”

  这可真不是开玩笑,刘备要是真杀了张紘、张昭,虽不至于像兖州那样全徐皆反,但徐州大部分士人从此离心,却是非常可能的事情。

  张昭是彭城人,张紘是广陵人,两个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徐州名士,亲朋好友俱在徐州,说不得就是陈珪都得亲自出面挽救一二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刘备要是硬杀了两人,如何能不让人寒心。

  刘备脸色一变,随即没好气的白了刘封一眼:“汝父在你眼中就是如此德薄吗?怎会如此胡乱杀人。”

  刘封讪笑道:“父亲自然不会,孩儿只不过多上一嘴罢了。”

  刘备转而沉思片刻:“那依你之见,显然是要请张昭来当着别驾,张紘来当治中了?”

  刘封直接承认道:“正是如此。”

  刘备点点头:“既如此,那你就跑一趟吧,替为父去请这两位来州朝吧。”

  刘封先是一愣,他说这么多,其实是想请刘备亲自出马。

  可现在一想,刘备若是亲自出马也确实不妥。

  一来从没有如此的先例,堂堂州伯亲自去征辟别驾,整个季汉朝都没有这样的事情。

  如果真这么做了,张昭要是应辟了,那自然是皆大欢喜。

  可如果张昭认为刘备的行为于理不合,牛脾气上来了拒绝征辟,那刘备可就真里外不是人了。

  倒是刘备的想法很正确,让自己儿子亲自跑一次,可谓是诚意十足,而且刘封又是小辈,就算征辟失败了,也没任何损失。

  刘封手头也有不少事情。

  不论是从广陵调兵北上,还是打算对东海盐豪下手,这些事情刘封都是有跟刘备报备过的,对方也是知道自己有多忙的。

  没想到面对刘封幽怨的眼神,刘备竟然笑道:“我儿何必如此惺惺作态,所谓能者多劳也。”

  刘封无奈,只能应命。

  不过往好的地方想,他亲自跑一次,自认为成功率也能高上不少。而一旦真把二张给请来了,那确实大大有利于刘家对徐州的统治。

  凡事趁热打铁,刘封领命之后,第二日就离了郯城,取道朐县,往海西而去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cics.org。笔词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bcics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